日期:2025-10-23 05:07:18
清晨六点,家住小城的王大妈静静醒来,在床头慢慢坐了几分钟才起身。她已经习惯了:每到冬春交界,偶尔脑袋发沉、手脚发麻,有时甚至有短暂的眩晕。“是不是血压又高了?”这一刻,她不禁有些担忧。
可小区里不少熟人都说过类似的话,有人甚至在早晨突发头晕,被紧急送医。医生的一句话让王大妈格外上心:“血液最‘黏’的时候,偏偏就是起床后那会儿。可这门道,很多人还没弄清楚。”
那么,一天中到底什么时候,血液最容易变得浓稠?为什么医生会反复建议在清晨和夜晚多喝水?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?喝水真的能让血管变通畅吗?尤其是第二个时间段,你或许一直忽视了。别着急,今天就和你聊聊背后的健康真相。
什么时间血液最黏稠?医生有话要说
很多人体检时会被医生告知“血液有点黏”,但“血液黏稠”到底意味着什么?其实,医学上所说的血液黏稠,并不是指血管像糨糊、完全堵住那么严重。
而是血浆中的脂质、糖分、蛋白等物质比例升高,血流速度减慢,血液流动性变差。这种状态下,血管如同一条老化待检修的水管,特别容易产生堵塞隐患。
研究发现,一天中血液最黏稠的时刻,往往集中在清晨起床后的两小时内(大约7点~9点),因为一夜未饮水,身体代谢缓慢,水分流失但未及时补充,血液会出现“浓缩”现象。正因如此,这一时段也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,比如心梗和脑梗,约有60%以上集中在清晨。
这并非危言耸听,协和医院的一项数据显示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清晨突发疾病的几率比其他时段高出约15%。血液黏稠,血栓风险成倍增长,对于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人来说,更要警惕。
夜间也是危险时段。夜间睡眠时人体继续失水,但处于长时间静息、无饮水状态,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减缓、稀释度下降。因此,睡前1小时适量喝水,亦能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,减少夜间心脑血管突发风险。
三个关键时间喝水,或许能帮你“疏通”血管
临床经验和多项研究均建议,早晨起床后和睡前1小时,是补水的“黄金窗口”。但这里有3个细节值得注意,
第一,清晨起床后补一杯温白开水。八小时未进水、身体轻微脱水、血液浓缩明显,如此简单一杯水就能改善循环状况。建议水温在35~40℃,适口安全,利于吸收。
第二,睡前一小时补水而不是临睡前。这样既有助于缓解夜间血液流速减慢,又不会因夜间频繁起夜或水肿影响休息。成年人建议量为100~200ml(约半杯水)。
第三,不可贪多贪快。每日总饮水量控制在1500~2000ml左右最为合适,分多次慢饮。大量急饮不但增加心肾负担,还可能加重胃肠压力,反而带来不适。
需要提醒的是,尽量以温水、白开水为主,避免浓茶、含糖饮料及酒精,它们不利于调节血液黏稠度,甚至可能带来血压变异、血糖波动等附加风险。
继续这样喝水,身体会有哪些变化?
坚持在这两个关键时间喝水,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身体感受:
清晨喝水后精神更好。因为水分参与新陈代谢,稀释了夜间产生的废物,让血液流通更畅通,大脑更快恢复清醒,头晕现象明显减轻。
心脑血管发病概率有所下降。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,经常在正确时机补水的人群,其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率比“忽视清晨饮水”者低约12.6%。
一些“老病号”喝水习惯改善后,血脂、血糖检验波动趋于平稳,早期高血黏症状缓解。血压波动的患者则常能感觉到“身体轻松”、“胸闷减轻”,长期便秘的人排便更流畅。
部分老年人反映,双下肢肿胀、夜间抽筋的概率减少,这与血液循环改善和微量电解质稳定有直接关系。
但需要明确的是,喝水不是万能解药。诱发血液黏稠的因素还包括饮食油腻久坐不运动、慢性疾病进展等。水只是助力,健康管理更需全方位配合,如控制三高、合理膳食、适度运动、定期体检,这些才是“疏通血管”的根本保障。
医生建议,让喝水变成一种习惯
很多人总觉得“没口渴的感觉就无需喝水”,其实口渴信号出现时,身体已经处于轻度缺水。养成主动、定时、分量合适饮水的习惯,才能让补水更加科学安全。对于已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人群、老年人群,尤其不应等渴了才想起喝水。
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资料:
《心脑血管病患者饮水量与血液黏稠度关系研究》
《人体生理周期与血液流变学变化》
《中华医学会2023年度血液健康科普白皮书》
《“三高”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手册》
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20年修订版)》
配资具体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