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0-13 05:36:24
1927年7月30日的南昌,闷热难耐。江西大旅社内,一场关系到中国革命命运的激烈争论已持续数小时。中共中央代表张国焘的突然到来,让原本已准备就绪的南昌起义陡生变数。
面对张国焘的阻挠,平时温文尔雅的周恩来猛然拍案而起,声音坚定:“如果我必须对此负责,就让我辞职不干了!”这是周恩来一生中极少有的失控时刻,他后来回忆说:“拍桌子的这个举动,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。”
1927年,中国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。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、七一五反革命政变,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。
7月27日,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,入住江西大旅社。这栋四层楼的巴洛克式建筑,当年是南昌城首屈一指的豪华旅社。
周恩来在此成立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,并决定7月30日晚举行武装起义。
此时,中共掌握和影响的主要部队——叶挺的第24师、贺龙的第20军等,已陆续向南昌集结。
选择南昌作为起义地点是经过精心考虑的。当时南昌守敌仅有6个团不足万人,而起义军可达2万余人,成功把握较大。
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张进行时,中共中央收到共产国际指示电:“如果有成功的把握,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。”
这句模棱两可的指示,成了争议的源头。中共中央派临时政治局常委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,赴南昌传达指示。
张国焘对起义持悲观态度。在他看来,起义军与国民党力量对比悬殊,加上共产国际既不给经费支持,也不让苏联军事顾问参加,取胜希望渺茫。
7月29日,张国焘在九江发出两封密电给南昌前敌委员会,声称“暴动宜慎重,无论如何侯我到(后)再决定。”这封电报让南昌的前委领导人顿时紧张起来。
7月30日早晨,张国焘抵达南昌,立即与前敌委员会成员举行会议。他按照自己的理解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,强调要“极力拉拢张发奎,得到张之同意,否则不可动。”
会议上,张国焘的提议遭到一致反对。李立三首先站起来明确反对:“一切都准备好了!为什么我们还要重新讨论?”
谭平山听后大怒,忍不住大骂张国焘“混蛋”。他甚至私下向周恩来建议:“如果张国焘反对起义,就把他杀掉!”但周恩来没有同意,认为这是党内斗争,不能采取这种极端手段。
平时待人温和的周恩来也罕见地拍了桌子:“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,现在给你命令又如此。这种意思,与中央派我来的精神不符。”
他愤然表示:“如果不准起义,我辞职不干了!”
张国焘后来试图从技术层面阻挠,提出要修改起义宣言。谭平山当即表示:“为什么宣言非得你修改不可,难道你想操纵这次暴动?”张国焘只好作罢。
争论持续到7月31日上午。此时,张发奎与汪精卫在庐山召开会议,封闭了九江《国民新闻》,并已明确针对叶挺、贺龙等采取行动。
起义已没有退路。在事实面前,张国焘见大家群情激奋,终于表示服从多数。
当天,贺龙、叶挺共同签署了作战命令:“决定于明日四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,一举而歼之!”
历史开了一个玩笑——由于二十军一名副营长叛变投敌,起义被迫提前两小时发动。
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,一声枪响划破南昌城的寂静。系着红领巾、左臂扎着白毛巾的起义军将士向各自目标发起攻击。
经过四小时激战,起义军完全控制南昌城,歼灭守敌3000余人。红色的军旗在南昌城高高升起。
南昌起义成功后,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对起义进行总结。张太雷在会上批评张国焘:“中央派张国焘去,意思是要他去鼓励同志们更坚决地执行中央的政策,不料他却假传圣旨。”
张国焘极力为自己辩护,称自己传达的是共产国际的指示,内容就是“如果毫无胜利的机会,就不要举行南昌起义”。
他认为当时起义军确实没有取胜的机会,出于谨慎才阻止起义。
中央最后作出决定,对张国焘开除政治局委员、中央委员的处分。
尽管南昌起义部队后来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受挫折,但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阶段。
毛主席后来评价:“南昌起义的行动,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武装起义,它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,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。”
起义成功后,周恩来曾在1957年回顾道:“我们那时候没有经验,情况也不清楚,但是大家意志坚定,决心杀出一条血路来。”
南昌起义部队后来在广东受挫,但朱德、陈毅率领余部转战湘南,最后与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,共同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。
配资具体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